(通讯员:杜良宇、丁丁、龚志元、庞志昆、邬佩芸)近日,桂林航天工业学院“桂遗码韵”实践团队顺利结束以“感悟桂林文化,服务乡村发展”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。在一个月的实地调研中,团队成员走进桂林多个村镇与文化基地,综合运用数字采集、现场访谈与数据分析等方法,积极探索非遗当代传承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的创新模式。
图为实践队员在进行数字化采集及系统整理 龚志元 供图
团队先后赴桂林市非遗展示馆、鲁家村、龙胜各族自治县以及鼎一文创基地等地,通过专题座谈、技艺体验和资料整理,深入了解了多项非遗技艺的保存现状与乡村特色产业的发展需求。队员们充分发挥数理统计与信息技术专长,初步构建了非遗资源数字化管理与推广的框架,体现出青年一代以创新手段守护地方文化的使命感。
图为实践队员与鲁家村村民交流学习 龚志元 供图
在桂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,成员们系统观摩了包括剪纸、绣帛画和传统米粉制作在内的多项非遗项目。通过传承人的现场演示与讲解,大家不仅感受到技艺背后的文化深度,也认识到其在当代传承中所遇到的现实困境。有同学表示:“这一次,非遗不再是遥远的历史,而是能够对话、可参与的生活实践。”
图为非遗体验馆内讲解员为队员讲解绣帛画 龚志元供图
在鲁家村,团队融入当地民俗氛围,详细记录了豆腐等传统食品的制作工艺,并就乡村旅游与文化推广与村民展开交流;在龙胜,队员们重点调研了罗汉果与茶叶的种植与销售链条,探索结合电商与品牌策略提升产品价值的可行路径;在鼎一艺术创作基地,同学们尝试将非遗元素融入现代文创产品中,亲身体验文化创新带来的活力。
图为实践队员在鲁家村学习鲁家豆腐制作流程龚志元供图
一次次深入的走访与互动,使团队成员对非遗与乡村发展的内在联系有了更全面的认知。大家一致认为,应进一步借助虚拟现实、三维建模等数字手段,构建非遗资源的开放式数字平台,推动非遗展示与传播形态创新。同时,促进非遗与旅游、农业等产业深度融合,打造具有地域特色的文化标识。通过此次实践,同学们不仅提升了跨学科实践与分析能力,也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认同与服务基层的意愿。大家表示,将持续优化调研成果,形成可供地方参考的报告,以实际行动支持桂林乡村的文化与经济协同发展。
图为实践队员在鼎一艺术创作基地合照 龚志元供图